
一位憂鬱的青少年在門診說出這些話,他很苦惱:「老師說的我不想聽,就算聽也聽不懂。回家,爸媽又成天嘮叨我不用功,我好像敗類,我憤世嫉俗,有機會就對父母吼叫發脾氣,跟老師頂嘴或攻擊同學,我知道我很壞,但我也很無奈,很痛苦,醫師,請問您能幫我嗎?」
每天碰到許多這樣的青少年,實感不捨,心中不禁捏了一把冷汗,擔心他們走上絕路。
自殺 青少年死因首位
青少年自殺率有上升傾向,自殺在青少年十大死因中居首位,2011年調查顯示,15至24歲自殺死亡率增加3.3%。青少年自殺原因很多,其中以憂鬱症最值得注意。
憂鬱症的發作與遺傳基因、大環境壓力,息息相關。許多青少年的憂鬱個性或症狀,形之有年,當幼兒小時就以過動、情緒障礙或偏差行為顯現潛在問題時,父母須注意可能有憂鬱相關問題存在。此時若父母誤解醫學觀念,否認診斷,強調偏方,甚至過度或放任管教兒童,兒童長大後,就可能出現憂鬱性情或自殺意念。
先天基因無法改變,後天環境可誘導先天基因顯現,後天的親子關係與精神醫療也可降低殺傷力,幼兒出現情緒問題,表示可能有潛在的不利基因,此時父母若學會方法,便可避免青少年漸漸出現憂鬱個性,甚至憂鬱症。
藥物、心理 醫療積極介入
就醫可協助杜絕症狀惡化,醫師可幫助父母了解,孩子不是故意的,必須透過醫療積極幫助他們,包括藥物、心理治療。
適當的藥物治療可保護大腦作用,但多父母不了解,持負面態度,延誤就醫時機,實在可惜。有人以為心理或家族治療只是聊天,不支持精神醫療中的心理治療,只強調藥物與教育,不知「心痛」有時比被「刀割」還痛,當傷心的青少年被誤會是不學好、偷懶,甚至冠上「敗類」時,這些在誤解中長大的青少年,便可能出現尋短念頭。
@以上資料引用:聯合新聞網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